绿色、优质农产品消费已成为大众消费的大动向,优质大米质量及其安全性直接影响大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壮,因此提高优质大米非常被认可,也是今后粮食生产提高的主要路线。根据生态条件和生产目标,在选用江津区适宜种植的优质稻品种的基础上,通过各镇街农业服务中心的具体指导,集中成片选用统一品种、统一育秧、统一机插、统一田间管理与技术指导、统一机械收割的“五统一”技术。
水分和充足的氧气。每3d检查1次,每次下雨后增加检查1次。针对盖膜严实度、盖种厚度、秧盘紧实度、排水状况等予以处理,保证出苗整齐。双膜育秧在立针后及时揭去贴地膜。二是立针至炼苗。立针至1.8~2.0叶,此时温度极端不稳定,苗床易干易潮。晴天注意接膜降温补水,雨天注意盖膜排水,阴天注意降湿防霉。三是炼苗至稳苗。秧苗1.8叶后,注意天气预报,气温稳定回升,抢暖头及时揭膜炼苗;同时,用磷酸二氢钾3kg/hm2+70%敌克松3kg/hm2对水900kg喷施,补足苗床水分。四是稳苗至断奶。
(1)看苗诊断以掌握叶色黑黄交替变化为中心,根据晚粳稻生长发育特点分三个阶段进行。第一个阶段是分蘖阶段,以争取一定的分蘖数,奠定足够的穗数为目标,观察叶色、长势、长相和分蘖消长动态。这一阶段要求群体叶色出现第一次黑黄交替变化。第二阶段从拔节到幼穗分化初期,以培育壮秆大穗的群体为目标。除观察叶色、长势、长相外,还要观察叶面积系数的形态变化和封行时期。这一阶段要求叶色出现第二次黑黄交替变化。长势上要求生长稳定,长相上要求“青秀老坚”、色正、叶挺、株壮、无病。第三阶段从穗分化后期到出穗,以防止颖花退化,减少不孕和争取粒饱为目标。这时株型已基本定型,诊断上要掌握叶色变化。二黄之后叶色要再度转深,出穗前3~5天叶色相对转淡,出现第三黑黄交替变化。
(2)根据看苗诊断制定肥水技术,着重肥水的相互影响,特别是“以水调肥”的影响。追肥分3次进行,分别控制分蘖、长相、长穗和长粒的形成经过,并做到三者之间互相协调达到高产。3次追肥又以中期追肥为重点。该“黑”的时期,追肥结合浅水灌溉。需要“落黄”时期,干干湿湿或晒田。晒田一般为3次,分别在分蘖末、穗分化前后和出穗前3~5天。